1. 保罗的宣教旅程与福音扩张的意义
张大卫牧师以《使徒行传》第20章为中心,详细讲解了保罗第三次宣教旅行中所发生的各种事件,并借此说明福音是如何不断扩展的。他强调,虽然保罗每一步都不轻松,但正因经历了各种患难和敌对者的诬陷,福音反而在更广阔的境地中前进,呈现出一种"逆向的恩典"。特别是张大卫牧师提到保罗在哥林多地区逗留三个月(徒20:3)期间,根据传统观点写下了《罗马书》。他指出,《罗马书》在保罗的书信中最为核心,精确地阐述了福音的本质。
在使徒行传19章的骚动平息后,保罗离开以弗所(徒20:1),安慰门徒并前往马其顿一带。对此,张大卫牧师强调,保罗之所以成为"纷争焦点",是因为他毫不妥协地直接宣讲福音。福音本身就是主的话语,不能为了迎合世俗环境或利益关系而变得"迟钝"或"软化"。主耶稣说:"我来要把火丢在地上"(路12:49),当福音被投向某个地方,往往就会引发冲突。
这样的福音宣讲就像"双刃的剑",对许多人来说是生命的好消息,但对于拥有传统或既得利益的群体而言,则会带来极大的不适和冲突。张大卫牧师在这里提到保罗经历了无数苦难。比如在《哥林多后书》第11章里,保罗多次被鞭打、下监牢,甚至遭受同胞谋杀的威胁(林后11:23-27)。但比外在患难更沉重的,是保罗对"所有教会的挂心"(林后11:28)。正因如此,他常常回顾并造访自己所建立的各地教会,使其更加坚定,继续给予教训和劝勉。
张大卫牧师强调,如今的教会、牧者以及所有信徒,都应当效法保罗这种态度。福音并非只要"传出去"就完事,而是要持续照顾那些已经领受福音、活在信仰当中的人,让他们在信心里站立得稳,亦即"回过头去再次确认与劝勉"是宣教中十分重要的环节。保罗的一、二、三次宣教之旅,就像是一条绵长的路,既撒下了福音的种子,也帮助那些信主之人健康成长。
保罗在第一次旅行中建立了教会,第二次旅行再去探望,第三次又回去坚固信徒,必要时还写信联结,这就是保罗宣教策略的特点。譬如,他曾在加拉太地区传扬福音,随后写《加拉太书》来重申"唯独因信称义"的真理,再通过差派提摩太等同工来回访或收信,整体上维护福音的纯正。由此可见,宣教既是"拓展疆界"(参考《历代志上》4:9-10雅比斯的祷告),也是牢固地建造已经开启的领域,二者缺一不可。张大卫牧师提醒我们,千万不要忘记宣教的"双重工作"。
张大卫牧师还提到,根据传统观点,保罗在《使徒行传》20章3节所说的逗留哥林多三个月期间,写下了《罗马书》。其中,保罗在《罗马书》第15章表达了他"前往罗马之路"的渴望,以及想去西班牙(西班牙当时被称作"色斐尼")把福音传到地极的热忱。但在此之前,他要先回耶路撒冷,将外邦众教会为那里的穷乏圣徒所筹集的捐献带去(罗15:25-28)。张大卫牧师指出,保罗甚至将最伟大的城市罗马都视为"途经之地",充分表明了他对普世宣教、把福音传到地极的火热呼召。与此同时,他又"逆向行走",为正遭遇饥荒的耶路撒冷教会送去外邦教会的捐献,从而展现出宣教热情与教会内部连结、以及彼此相爱的合力是如何紧密结合的。
张大卫牧师说:"保罗明知在耶路撒冷随时会有被捕或被杀的危险,却仍要进去探望他所建立的教会,又要带着捐献逆向回到耶路撒冷,这正显示福音就是爱,而爱比死亡更强大(雅8:6)。"尽管一路上敌对者层出不穷,但神不断为保罗开新路,让他反而赢得更多同工,教会间的联系也愈发紧密。
在"保罗的宣教旅程与福音扩张的意义"这一主题中,张大卫牧师所聚焦的核心就在于:福音的传播并不只是"向世界推进"而已,而是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了"关怀、连结与爱"。保罗在离开某地教会后,总会再回去,看望和坚固信徒,甚至甘冒危险重访,通过书信不停地教导和纠正。并且,当耶路撒冷教会陷入困境时,马其顿和亚该亚(哥林多等)地区的教会欣然捐献,使初代教会更加确定"我们原本是一体"的真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教会共同体的合一与奉献的本质保罗第三次旅行后期,另一个引人注目的画面,便是外邦教会为耶路撒冷教会捐献的运输之旅。对这件事,张大卫牧师也引用了《哥林多后书》8~9章的捐献原则,指出马其顿教会的奉献是多么深沉的爱所驱动。
《哥林多后书》8:1-5特别记载了马其顿教会在"极大试炼"和"穷乏"中仍然"格外显出乐捐的厚恩",他们并非因自身物质富足才奉献更多,而是因为主耶稣基督的恩典极其丰盛,使他们甘愿成为"自发分享"的人。正如主耶稣本来富足,却为我们变得贫穷(林后8:9),这种十字架上的恩典正是驱动教会彼此相爱的原动力,从而结出帮助耶路撒冷困乏圣徒的果实。
张大卫牧师称之为"福音的悖论"。从世俗角度看,匮乏的人如何还能继续给予?但经历十字架恩典的人知道,耶稣已经赐给他们生命、救恩以及内在的丰富。正因如此,纵使自己在物质方面并不富裕,也能满心喜乐地给予。这就是将教会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的纽带"。当保罗在《罗马书》15章谈及这笔捐献时,也说:"外邦人既然在他们属灵的好处上有份,就当把养身之物供给他们"(罗15:27),这并非单纯的慈善,而是因领受了"属灵的福分"而相互负债、彼此服事的"教会合一"。
这种教会合一与奉献,也透过《使徒行传》20:4里出现的"各地代表"同行把捐献带往耶路撒冷的画面得以展现。来自庇哩亚、帖撒罗尼迦、特庇、亚西亚等地的弟兄们联手行动。张大卫牧师认为,这可称之为"世界教会合力拯救耶路撒冷初生母会的运动"。并非由保罗一人单独带去,而是由各个教会派代表同行,让他们实际见证这笔捐献的宝贵,也亲身体验教会之间彼此的团契与信任是如何形成的。
此外,张大卫牧师还提到,保罗或写信、或差派同工,又重新接回同工,这些人事与物质上的往来,使各教会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他提醒道:"进入21世纪的我们,神赐下了更先进的交通、通讯、技术,能使更迅速、更广泛的合一成为可能,这些都是祝福的工具。"在如今点击一下就能传送邮件、即时收到讯息,且仅需短时间就能抵达许多城市的时代,我们比初代教会更容易合一。可惜现实中,许多教会却充斥着分裂和冲突。对此,我们更应深刻反思并回归初代教会给我们的属灵教训。
张大卫牧师强调,教会分裂最常见的导火索之一便是"物质问题"。然而在保罗的时代,人们却通过分享物质来彼此帮扶、合而为一。保罗在外邦教会募得捐款送往耶路撒冷的旅程中,出现了大量神恩典的作为。犹太信徒和外邦信徒在相互接纳与扶持的过程中,凸显了福音跨越种族与文化屏障的关键见证。
张大卫牧师把这整个过程称为"因爱而劳苦、因信而成就,并以盼望忍耐的教会共同体之本质"。既然教会在基督里是一个身体,就当同感彼此的患难。若有一肢体因饥荒而受苦,其他肢体就应该设法缓解其痛苦。这正是教会与世上社群截然不同之处,也是主耶稣所言"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约13:35)的实际体现。
总之,张大卫牧师在"教会共同体的合一与奉献的本质"这一部分特别指出,初代教会成就的合一与爱的果实,并非只是一段美好的历史佳话。它今天依然是我们每个人应当实践的使命。当恩典临到,人心也变得宽广,自然愿意与人分享金钱、时间乃至整个生命。这样彼此的奉献与合一,正是教会的力量,也是福音得以最真实且最有力地被见证的途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生命的恢复与属灵的成长:以犹推古事件为中心张大卫牧师特别关注《使徒行传》20章7节以下所记载的犹推古事件。当保罗在特罗亚彻夜讲道时,坐在三楼窗台上的一名年轻人犹推古因困倦而坠楼身亡。但保罗下去抱住他,并宣告"你们不要慌张,他的灵魂还在他身上"(徒20:10),犹推古于是复活,再次回到众人中间。
张大卫牧师首先带领我们想象初代教会敬拜聚会的环境:他们并没有宽敞的礼拜堂或高楼,通常是在某户人家的阁楼聚集。由于白天要工作谋生,可能只有晚上才能听道。因此,深夜中狭窄闷热的房间里,人们挤在一起,犹推古坐在窗边的情景其实相当自然。
根据某些传统观点,犹推古或许是位青年奴隶,因为白天忙于劳作,夜晚匆忙赶来聚会,体力难以支撑,终因疲惫而坠楼。身为医生的路加在这里明确写道:"扶起他来,已经死了"(徒20:9)。
此时保罗"伏在他身上,抱着他"并宣告:"你们不要慌乱,他的生命还在他身上"(徒20:10)。张大卫牧师将之与以利亚和以利沙使孩子复活(王上17章、王下4章)的旧约事件相提并论,说明保罗的举动不仅仅是一场神迹表演,而是一种带着热切怜悯、要挽回这条性命的爱之行动。
张大卫牧师称之为"生命的神迹",它集中体现了初代教会的生命力以及属灵共同体的真实样貌。保罗终止了讲道,立刻跑下去将犹推古抱住,并且大声宣告:"不要惊慌,他还有生命!"虽然路加的专业判断是"他死了",但保罗并没有宣判死亡,而是以充满属灵权柄与信心的宣言来期待神的神迹。
当犹推古活过来,并返回聚会场所时,人们便得到极大的安慰与喜乐(徒20:12)。张大卫牧师将其视为"教会胜过死亡"的象征性事件。耶稣基督的复活就是要将死亡变为生命,而当信徒们聚集、分享并敬拜主时,哪怕地方狭小、环境有限,只要有如保罗这般燃烧的信心与牧者迫切的关爱,一条坠落的性命也能被挽回。
此外,张大卫牧师还强调"教会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真实关心、爱护每一个灵魂、并使其得生的共同体"。犹推古坠楼后,没有人先去责怪"他为什么坐在那里?"或者"这是谁的失误?"。保罗第一时间冲上前去,全心全意抱住犹推古。这反映出教会在危急时刻应有的"父亲心肠"(林前4:15),即毫不迟疑地去扶持、安慰和拯救每一个宝贵的生命。
张大卫牧师也提醒我们,要将此事运用在现代教会。与其过度关注教会的建筑、制度、礼拜流程等外在形式,反倒要反思自己是否忽略了对人的关怀。"尤其对于年轻世代的信徒,我们是否允许他们在忙碌、沮丧之余仍能得着真正的爱与照顾?是否有大量像犹推古一样,被繁重压力推向边缘、随时可能'坠落'的青年?教会是否能成为他们的'阁楼共同体',成为他们寻求属灵力量与安慰的场所?"
张大卫牧师还进一步指出,犹推古死而复生后,他个人对福音深度的体会,极可能比之前更强烈。因为他亲身感受了"自己原本必死,如今蒙主恩重活"的奇迹。同样,教会也得到印证:当我们合一敬拜,神就在我们中间行奇事。如此,初代教会和犹推古本人都经历了生命与信心的极大成长。于是,"生命的恢复与属灵的成长:以犹推古事件为中心"告诉我们,教会不只是一群人在做宗教活动,而是一个能实际触及"生命"并战胜"死亡"的属灵团体。此事并非古时所独有,如今神同样可以挽回一个人,只要我们像保罗那样,在突发危机或难处中仍然相信"他还有生命",并立刻以爱与行动回应。
张大卫牧师如此总结:保罗在《使徒行传》第20章中所展现的,是福音宣教的扩张、教会共同体的合一,以及犹推古事件中所凸显的"生命神迹"这三条主要脉络。首先,福音能在各种患难和敌对中依然不断延展。其次,教会能藉着彼此奉献与相互支持来彰显合一。最后,哪怕肉体的软弱或意外发生,神仍在教会中施行"胜过死亡"的生命大能,而这正是个人和群体灵命成长的关键。张大卫牧师强调,这一切绝非仅仅是初代教会历史中的故事。今日仍有同一位又真又活的神行事,只要我们持守并顺服这道信息,同样能经历相同的神迹与恩典。福音不是一条知识或理论,而是"拯救灵魂的能力"、"使教会合一的力量",也带动我们完成"直至地极、作主见证"(徒1:8)的使命。
张大卫牧师最后感叹:现代社会虽然比初代教会拥有更多便利和资源,但很多教会却在内部纷争与分裂中失去宣教热诚。他呼吁我们回想保罗的行程与写《罗马书》时的那份迫切,将神所赐的交通、通讯、印刷、数字化技术等"文明工具"用来加速福音传播,若我们忽视了这点,便有可能与《使徒行传》中圣灵大能的见证失之交臂。因此,必须明确当走的道路与应尽的奉献,为了拯救更多灵魂而彼此相爱、同心合一。
总而言之,《使徒行传》第20章所呈现的,是保罗在曲折离奇的旅程中,历经无尽苦难和威胁,但福音却从未被遏制、反而持续扩张;教会间互相帮助、协力支援耶路撒冷信徒;以及藉着犹推古被救活的神迹,展示了教会之本质。张大卫牧师将其归纳为:"因爱而彼此相合、为拯救软弱肢体勇往直前,并在向地极传扬福音的征途中仍互相扶持、彼此造就的教会。"他也藉此呼吁当代信徒和事工者,勇敢承担相同的呼召,实践同样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