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诗篇第41篇与约翰福音第13章约翰福音13章18-19节中,耶稣提到"吃我饭的人用脚跟踢我"(和合本译作"吃我饭的人,用脚踢我",以下同),这句话正是引用了旧约诗篇第41篇9节。当时,耶稣在最后的晚餐席上为门徒洗脚,并与他们分饼与杯,藉此预告自己即将临到的死亡意义,也嘱咐门徒彼此相爱。然而,耶稣在这席间明确表示,并不是对所有门徒说这话,"吃我饼的人用脚跟踢我",这意味着有人会背叛祂。这个人正是加略人犹大。耶稣提到诗篇第41篇时对门徒解释说:"要应验经上的话",这不仅彰显出旧约先知性预言在耶稣身上得到成就,也突显了门徒中即将发生的那场最悲剧性的背叛。
诗篇第41篇被认为是大卫所写,其中描述了极度痛苦与悲惨的场景。尤其在第9节,"就是我所倚靠、吃过我饭的密友,也用脚踢我"这一句,揭示了遭背叛者撕心裂肺的痛楚。当大卫写下这篇诗时,他不仅面临想要加害于他的仇敌,也经历了与自己同席吃饭、彼此密切往来的人对他的背叛。在人际关系中,这无疑是最可怕的事之一;因为"同席吃饭"象征着特别亲近的关系与信任。然而在原本如此亲密之处,被"举起脚跟",则带着无比的残酷与羞辱,它暗示了暴力、愤怒以及背叛者的邪恶用心。
张大卫牧师强调,默想这段经文时,一定要结合耶稣的行迹来领会其中更深的含义。耶稣与门徒共进最后的晚餐时,已经事先预告了自己的牺牲,并身体力行地展现了这牺牲背后的爱意。洗脚这一举动在当时是仆人或奴仆才做的卑微之事,耶稣亲自为门徒洗脚,戏剧性地表现了祂自我卑微与服侍的榜样。除此之外,耶稣又擘饼与门徒同领,也分给他们葡萄酒,预表祂将为门徒舍身流血的救赎。然而,就在这充满爱与恩典的晚餐现场,一边是深情的团契,一边却悄然滋生了背叛。
加略人犹大就是那个"吃我饼的人"却同时"举起脚跟"的人。"吃我饼的人用脚跟踢我"这句话里,既包含了同吃一饼的亲密,也同时呈现了瞬间将这亲密撕裂的背叛者之暴虐。人与人在一起吃饭并非一件简单的事,尤其在犹太文化中,"同席吃饭"象征极深的友谊、弟兄情义与爱。但正是在这样蒙恩的筵席上,犹大做出了以三十块银子出卖耶稣的决定。他那时"举起脚跟"并离席而去的场景,在约翰福音13章下半部被描述为"他一出去,天就黑了",足见与背叛和黑暗相呼应的象征性。犹大离开属灵之光的耶稣,走向背叛的黑暗之中,这是何等悲剧!对此,张大卫牧师指出,我们应当更严肃地对待这段经文所带来的悲哀与冲击。
在诗篇第41篇第1节,"眷顾贫穷的有福了"这句与耶稣为门徒洗脚时所显现的"眷顾与安慰"产生了自然的联系。耶稣降卑成为世上最卑微的仆人,体恤门徒的软弱,也为他们在罪性与人性不足之处留有回转的机会。值得注意的是,耶稣完全洞察犹大心中的打算,却仍然一直为他预留悔改的余地--与他同领饼,又替他洗脚。然而犹大没有根除自己内心的贪婪与背叛念头,最终他选了最悲惨的道路:出卖主。
因此,张大卫牧师借犹大的例子警示当今在信仰群体里也可能出现的属灵堕落。即便在基督信仰中与主有过深度交往的人,也可能在某个时刻被撒但的试探与诱惑击倒。与耶稣一同吃喝,并亲身经历主的爱,并不自动保证拥有坚固的信心;即便在事奉岗位上(犹大曾掌管钱囊,且被主视为信任的门徒之一),人心深处仍有可能逐渐变质。故此,每位信徒都该时刻省察自己,并在圣灵里常常悔改、认罪,好让自己与主之间的亲密关系不被破坏。
在诗篇第41篇第4节,"耶和华啊,求你怜恤我,医治我,因为我得罪了你"这句哀求,正是犹大本应当向神所发出的祷告。张大卫牧师强调,每个人都有犯罪的可能,也都有被诱惑所击倒的软弱;关键在于,如果我们在跌倒之后还不愿回转,任由其发展下去,就会陷入更深的泥沼。犯罪本身固然严重,但更严重的是在犯罪后不肯认罪,不肯回头,反而自我合理化或自我欺骗,并远离与主的关系。犹大或许最初并没有明确打算背叛耶稣,但他掌管钱财时无法放下对钱的贪心,且当耶稣所行的事与他个人期待不符时,心中也许逐渐滋生愤怒与背叛感。结果这些情绪越发腐败,终于在某个时刻发展为无法挽回的背叛。
与此相对照,诗篇第41篇1节的"在患难的日子耶和华必搭救他"表明神会继续给人机会,使其回转悔改。耶稣在最后的晚餐中也身体力行地对犹大展示这份恩慈,用谦卑的仆人姿态为他洗脚,与他分饼,想将他挽回。可是犹大拒绝了这最终的恩典与劝勉,选择离开,投入黑暗。这悲剧性画面恰与旧约大卫曾被至亲好友背叛的痛苦相呼应--只是在耶稣身上,背叛被赋予了更深的救赎含义:祂承担了那"内在的十字架"。
犹大的背叛使耶稣的痛苦更沉重。这不仅是耶稣要走向各各他的"十字架",同时也是最亲近的同伴临门一脚的背叛,带给祂无以言表的苦痛。张大卫牧师提醒,当我们默想这一幕时,应当体会耶稣在"十字架的孤独"和"十字架的苦楚"中所受的煎熬。耶稣在世传道时常被许多人簇拥,但到最关键的关头,却无人能真正理解祂,甚至门徒也四散逃离,彼得三次不认主,而犹大的背叛尤为致命,令耶稣的忧伤达到了极致。
诗篇41篇9节提到,"我所倚靠、吃过我饭的密友,也用脚踢我",对耶稣而言,该是何等的悲伤!这原本是大卫经历的痛苦,但耶稣引用此言,表明自己正是这预言的应验:祂和大卫一样,都遭至亲好友的背叛。然而耶稣与大卫的不同之处在于,当大卫被背叛、受到威胁时,他向神呼吁拯救;而耶稣则一直包容并接纳那自愿选择背叛的犹大,甚至愿意走上十字架,为包括犹大在内的罪人舍命。耶稣在十字架上仍为众人祈求,"父啊,赦免他们",这既是主对爱的极致诠释,也暴露出人类罪恶能达到何种程度。
张大卫牧师提醒,我们今天也要不断反省自己是否有"犹大的心"。我们在主那里领受了无数恩典与爱,但是否会在某一瞬间转身离开,离弃那爱?潜藏在心中的背叛种子、愤怒、委屈、不满、贪欲等绝非小问题。一旦我们放任灵魂生病,却不及时处理,就有很大可能堕入不可逆的深渊。犹大就是逐渐淡忘耶稣给他的爱,目光却钉在钱财、世俗利益,或政治上的失落与期望落空上。终归,他选择了用最具破坏性的方式--出卖主。
那么该如何阻止此悲剧重演?诗篇41篇4节中,诗人呼求说:"耶和华啊,求你怜恤我,医治我,因为我得罪了你"。这是一种承认自身罪行、肯回转并寻求神赦免的祷告。如果当时犹大能发出这样的祈求,也许历史与救恩进程都会有不同的发展。但犹大到底没有回头,而是拒绝耶稣最后的劝诫,一味追随撒但放进他心中的贪欲。最终,他被罪恶的愧疚与灵性的毁灭吞噬,甚至自缢身亡。这揭示了罪的结果何等可怕。
即便如此,张大卫牧师仍强调,诗篇41篇中也有关于神怜悯与保护的应许:"求你不要把他交给仇敌"(参第2节),这表明神始终为回转的人预留一条出路。耶稣在最后的晚餐中也以最贴近人心的方式示范了这一点:以爱心替犹大洗脚,还与他分饼,这正是神的本性,也是耶稣救赎事工最终要指向的真理--任何肯悔改归向神的人都必能得着赦免。再严重的罪,只要真心悔改,上帝都能赦免并重新建立。然而,人若固执地不肯回转,神的慈爱也不会强行扭转他的意志。就像犹大自绝于这爱而走向灭亡,这便是罪人的悲剧。
另一个角度看,本文也提醒我们在教会的群体中应彼此关注。耶稣对门徒说"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卖我"时,门徒都惊疑不定,互相猜测,却没有人真能看出犹大的去向。他们对犹大灵性状况的冷漠或不敏锐,表明在门徒彼此之间的深度沟通与关怀上有所缺失。若当时有谁真正关心并引导犹大悔改,也许悲剧能被挽回。但这事并没有发生。
张大卫牧师指出,现今教会中也常出现类似情况:某个人平日也做礼拜、事奉、参与各种事工,但突然有一天就彻底背离或做出极端行为,给教会造成严重伤害。回溯这些人的心路历程时往往发现,他们心里早已累积了许多创伤或怨恨,教会里的人却仅仅看他外表的活跃或表面行为,误以为一切安好。如果能在更早的时候,与之有真诚而持久的属灵沟通与代祷,也许就能阻挡那难以挽回的后果。"吃主的饼"并不必然意味着心灵真正与主相通,这就是"吃我饭的人用脚跟踢我"给我们敲响的警钟。
事实上,犹大跟随耶稣的时间并不短,可能也见过无数神迹,听过许多教训,还参与过差派出去的宣教与服事。外在看来,他似乎是极其忠心且受到重用的门徒,甚至掌管财务,颇得信任。然而,他内心对钱财的贪爱始终没有除去,最终这份贪欲和30块银子的诱惑结合,发展为出卖主的惨剧。可见,人心可以与外在表现截然不同,光凭外貌和行为无法判断灵性状况。要防止教会出现严重缝隙,需要真诚的团契、属灵的敏锐,以及在爱里彼此劝勉、适度的提醒与纠正。
而更为重要的是耶稣本人所展现的态度。祂早就知道犹大的心思,却依然未曾放弃他,直到最后的晚餐前仍把他当作其他门徒一样对待,替他洗脚、与他同席如故。就如诗篇41篇1节所说,"眷顾贫穷人在患难之日耶和华必搭救他",耶稣也不断地安慰并挽回这个灵性贫穷且病入膏肓的犹大。但犹大最终拒绝了主的爱,走向黑暗。这正是神圣之爱与人类自由意志之间的重大悲剧:神再怎么邀请罪人,若人拒绝,就失去了拯救之路。犹大就是拒绝的典型,其结局极其凄惨。
在这一幕当中,张大卫牧师认为,对今日的牧养也有所启示。当我们察觉有人正走向犯罪或背离之路,就应该像耶稣那样坚持不懈地规劝、挽回,依然以爱相待,让他有机会悔改。纵使那人顽梗到底也不愿回头,我们仍须尽力守住爱与警戒的平衡。当然,为了保护整个群体,也需要智慧和秩序,但正如耶稣的榜样,优先的是以爱服事,给人留有回转之门。
与此同时,教会群体内每个人也要经常自省:另有福音书提到,当耶稣说"你们中有一个人要卖我"时,门徒一个个地问:"主啊,是我吗?"这正是信徒应保持的基本姿态--"会不会是我正在背叛主?""我心中对主是否怀有埋怨或不满?""我是否真记得并感恩于主对我的爱?"唯有常常在圣灵中警醒、反省,才能避免步犹大的后尘。张大卫牧师还特别提醒,如果发现自己离主越来越远,就应当立刻停下脚步,向主认罪,否则时间拖得越久,心会越发刚硬,自我欺骗也会越严重。
诗篇41篇里,大卫的祈祷"耶和华啊,求你怜悯我,医治我,因为我得罪了你"对每一位信徒而言都十分关键。我们在神面前都是软弱的人,需要不断悔改。教会作为罪人相聚的地方,更应彼此协助,在同心悔改和医治的过程中共同成长。耶稣所示范的自我卑微与服事,正是教会内部人际相处的启示:我们应主动寻找最软弱、最贫穷、最受伤的人,为他们洗脚、关怀、辅导,带领他们走向悔改之路。这是教会的本职使命。倘若忽略此使命,教会就有可能滋生更多"犹大式"的灵性背叛,而这并不令人惊讶。
张大卫牧师同时指出,"吃我饼的人用脚跟踢我"也在最终发问:"我们真的在感恩地吃主的饼吗?或是我们暗地里可能随时举脚背叛?"这不仅是个人层面的自省,也是教会整体该思考的问题。与主同领"饼"与"杯"象征参加崇拜与圣餐、一起分享主的恩典;然而,如果教会对圣餐的意义缺乏深切意识,迟早就只剩下仪式与形式,内里真义消失。若我们对圣餐毫无感恩与敬畏,每周或定期重复领受,心灵却愈加麻木,最终就可能随时翻脸背叛主。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极有可能发生的属灵现实。
耶稣所赐的饼是生命之粮,所流的宝血象征永远的救恩。信徒在领受圣餐时,应再次回想自己本是罪人,耶稣为我们付出何等代价,也要立志效法主的生命。张大卫牧师提醒,牧者在主持圣餐礼时,应当反复向会众强调其中意义:"这饼是主的身体,这杯是主的血,你们当如此行,为的是纪念主,直等到他来。"圣餐绝不是走一个流程,而是让我们内化耶稣的牺牲与大爱,并立志跟随祂。但若信徒只是表面参与,没有在心里重新立定,这圣礼将形同虚设,反倒可能令灵魂越发远离主。
加略人犹大实实在在领受过主所分的饼,也在最后的晚餐中和主一同坐席。然而,他却完全不明白那饼所代表的爱与救赎信息,反而转身投进黑夜。这正是错误领受圣餐的极端典型。为防止悲剧,教会就必须每逢敬拜、圣餐与宣讲时,迫切祈求圣灵亲自光照,因为流于形式的"宗教活动"无法救人,反而更易滋生假冒伪善。张大卫牧师认为,当代教会面临的一大危机就是过度倚赖"惯性化"和"礼节化"的宗教行为,却忽视真实的灵命建造。所以,他反复追问,"当我们领受主的饼与杯时,内心到底抱着怎样的态度?"
再者,约翰福音13章18-19节中,耶稣说:"事情还没有成就,我要先告诉你们,叫你们到事情成就的时候可以信我是基督。"也就是说,等将来犹大背叛的事一旦发生,门徒就会回想起主早已预告过这一切,且都在旧约的预言中被预示。这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耶稣的神性与救赎计划。即便是人看似最糟糕的背叛情境,也在神的主权与救赎大局中。门徒在经历耶稣被卖、受死、复活、升天后,建立了教会。他们此时想起耶稣曾言:"要叫你们信我是基督",对神的主权更具信心,也愿意为福音献身。因为连最邪恶的背叛也无法阻止神的救恩计划。
但是,这对犹大个人并无任何益处。他最终没能悔改,失去了在最后关头扭转命运的机会。于是,这场悲剧同时兼具"神的预定"与"人的自由选择"的双重面向,教会历史上也一直对此展开神学讨论。张大卫牧师的立场是:尽管神的大计可以使用人的罪恶来成就最终的救恩,这并不能减轻人自身的罪责。神或许可在人的恶行之上成就祂更大的美意,但人的背叛与罪行无从因此得到合理化。
综上所述,约翰福音13章与诗篇41篇贯穿的中心信息是:主"爱到底",而人却可能"拒绝到底"。耶稣基于爱走上十字架之路,相对地,人却能随时背弃祂。犹大就是最典型的代表。在牧养工作中,这给教会两个启示:第一,教会要尽力挽回任何一个犯罪或沉沦的人;第二,若对方硬心拒绝,那责任在他自己,教会也只能尊重其选择。牧者当以恒久的耐心去爱羊群,教会成员彼此在灵里保持警醒和关怀。但若某些人最终不肯回头,那结局就只能由他们个人承担。
张大卫牧师总结道:我们都应该在"吃主的饼,却举脚背叛"这警示中引以为戒,并时刻查验自己与主的关系是否仍存感恩与敬畏。也该警惕心中是否正偷偷孕育仇恨、怨恨或贪婪,撒但会顺着这缺口引诱我们走向深渊。另一方面,若遇到灵性已陷于背叛或正与教会严重破裂的人,务必像耶稣对犹大那样,最后也不放弃对他的爱。纵然那人拒绝,甚至弃绝所有规劝走向灭亡,但至少教会要像耶稣一样,把爱与劝勉坚持到最后。如此,若对方还是一意孤行,也只能面临公义的审判。
这段经文也为处理教会内部冲突或背叛提供了实际指引。人与人之间往往会失望与互相伤害,但耶稣的方式总是"爱到底,直到最后都劝勉"。张大卫牧师认为,唯有教会秉持这态度,才能带来真实的复和与医治。实际牧养情境里,不少人因意想不到的背叛与纷争而遭受伤害。若此时能回顾诗篇41篇与耶稣的榜样,至少能让我们在面临纷争时,不至于急于定罪赶人,而是先给予悔改与和好的机会。固然这不一定事事奏效--圣经里犹大的例子显示,总有人会坚决地拒绝神的爱,但教会至少要确保自己已尽到"传达基督之爱"的责任。
因此,张大卫牧师要传达的信息很明确:从诗篇第41篇与约翰福音第13章,我们看到大卫和耶稣都遭到背叛,而这样的背叛今天仍可能重演。当人陷在罪中且又不愿悔改时,背叛会一次次发生。然而,神仍敞开拯救之门,耶稣也曾为犹大洗脚、与他同席,并预先告知门徒这一切的成就都在神的计划之中。我们在这里既看到神的救赎主权,也看到人类自由意志的残酷面。教会需要在这种张力中,兼顾爱与训诫,自己也当谨慎,不要陷入背叛与离弃的险境。每天的敬拜与圣餐中,都要省思:"我还记得主为我舍身流血吗?"唯有这样警醒,才不至于再度让约翰福音13章18-19节所说的"吃我饭的人用脚跟踢我"一幕,在教会里不断上演。相反,我们应当被主的爱所充满,成为真正彼此服事与相爱的群体。
归结而言,张大卫牧师用"与人同行到最后"来概括重点。耶稣明知背叛将至,却仍执意为犹大洗脚,给予他机会;教会也应尽力去陪伴那软弱者,为他留有悔改的可能。同时,我们又要承认,个人最终的选择无法被强行扭转,这是神赐给人的自由。即便有人要走进黑暗,教会也当反省自己是否已经实践了基督的爱。如此行走新约教会的理想道路,或许才能避免"吃主的饼,却向主举脚"这样的惨剧一再重演。愿我们都能从这段经文中得到提醒,在爱和守望中彼此搀扶,让教会成为充满基督之爱的共同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犹大的背叛与教会共同体的课题当将上述经文应用在牧养现场时,张大卫牧师特别关注当今教会共同体和信徒应持怎样的态度。他强调,从"吃我饼的人用脚跟踢我"这节经文可见耶稣的心情,以及门徒却忽略主心情的迟钝。耶稣与门徒有极为亲近的关系,甚至将经济管理交给犹大,可见对他的信任。但不论与主的关系多么亲近,不论听过多少讲道、见过多少神迹,如果心底潜藏贪欲等罪恶种子,那么背叛随时可能发生。
犹大离席后,门徒并未真正意识到他接下来会怎么做。耶稣其实已预告"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卖我",门徒却没有对此采取积极行动,也没能拉犹大一把。有人甚至以为他是去行善或买东西,可见他们并不真正了解犹大灵里的异动,也缺乏足以深入倾诉、交流的团契生活。假如当时他们真的彼此关怀,更注意到犹大心中隐藏的不满与疑惑,也许能让他有机会重新回转,但这种事并没有发生。
张大卫牧师指出,今日教会里也常见类似重演:一些人一直按时聚会、参与服事,看似与大家融洽相处,忽然就离开教会或做出重大破坏,使团体受到严重冲击。事后回顾才发现,他们心中已隐藏伤口或怨气多时,只是无人发觉或正视。若教会有更深层的分享与守望,也许能阻止悲剧的发生。但是许多人只看外表,认为他出席活动或事奉正常就没问题,以至问题一步步恶化,终成祸患。"吃我饼的人用脚跟踢我"提醒我们:即便同席吃饭,也不等于真正彼此通心。
事实上,犹大大概和耶稣一同生活了三年多,看过不少神迹,也听过不少教导,甚至亲自参与过传福音的行动,可谓"老门徒"。他掌管钱囊,可见在门徒中也颇具影响力与信任。然而他的内心却滋长着对金钱的贪欲,最终连结三十块银子的交易价格,把主出卖给犹太宗教领袖。人的心思可以与外在行为截然不同。教会若只看奉献和服事,很难识破其内心真相。唯有真诚的属灵团契、互相提醒、彼此劝勉,才能预防教会因一个人的问题而产生致命裂痕。
更关键的是耶稣所展现的态度。祂明知道犹大的内心,却始终没有将他排除在外,在最后的晚餐前仍把他视为普通门徒,一并洗脚,并给他吃同样的饼。正如诗篇41篇1节"眷顾贫穷的有福了",耶稣以祂无限的耐心来眷顾灵性破败、内心贫乏的犹大,直到最后一刻。可惜犹大最终拒绝主的爱,"出去,天就黑了"。这是神圣之爱与人自由选择之间的巨大悲剧:神不会强迫人回头,若人执意抗拒,就只能自陷灭亡。
在这里,张大卫牧师认为,对教会实际牧养有清晰的启示:如果我们发现有人正在犯罪或走向背离,就该竭力像耶稣那样爱他、挽回他,即使对方最终不悔改,也要尽力创造悔改契机。在处理背叛或纷争时,教会不应仓促定罪或驱逐,而先应提供真实悔改的通道。当然,为了保护整体,也需要平衡与智慧,但至少可以效法耶稣那样,给对方留有回转的可能。
教会共同体中也需要自我反省。耶稣说"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卖我"时,门徒彼此惊疑,并在其他福音书的记载里,门徒纷纷问"主啊,是我吗?"这正反映出我们也应常常自问:"我是否在背叛主?""我内心有没有对主的不满或怨恨?""我是否还记得主的恩典并心存感激?"我们都容易像犹大那样,若不谨慎,就随时离主而去。张大卫牧师特别强调,一旦察觉和主的关系在疏远或心里开始抱怨,就应立刻祷告悔改。若拖延,心就会越来越硬,借口与自我欺骗也会积累。
诗篇41篇里,大卫祈求神医治、赦免自己,因为他承认得罪了神。对每个信徒来说,这都是日常所需。我们有软弱,需要持续悔改;教会应成为彼此悔改与医治之所。耶稣亲自示范的"洗脚"之礼,告诉我们要甘心屈尊、彼此服事,尤其对软弱者、贫穷者与病痛者更要付出关怀,帮助他们走向悔改与更新。若教会忽略这使命,就不难想见有更多"犹大式的背叛"潜伏。
张大卫牧师进一步指出,"吃我饼的人用脚跟踢我"最终指向的问题是:"我真的在感恩中领受主的饼吗?还是内心里暗藏要背叛主的可能?"这不仅是个人灵命的警惕,也是教会整体需要严肃思考的问题。吃主的饼与杯象征我们参与崇拜和圣餐,却不代表真正与主同心。若缺乏敬畏之心,圣礼只会变成空洞仪式,让灵里越来越麻木。时间久了,甚至可能带来背叛。
圣餐中的饼和杯象征主的身体与宝血,是带给我们永生与救恩的记号。信徒每次领受时,要记得自己本为罪人,主曾怎样舍身流血,这种回想与感恩之心不能流于形式。张大卫牧师呼吁牧者在主持圣餐礼时,要不断提醒信徒"这是主为你们舍的身体和血,要如此行,为的是纪念祂",唯有这样才能让信徒在心中重新立志跟随耶稣。倘若只是例行公事般参与,实际上对主越来越冷淡,这样的领受与犹大出卖主在本质上并无太大区别。
实际上,加略人犹大正是在最后的晚餐那神圣现场,实打实地拿了主分给他的饼,却毫无悔改之意,转头就走进黑暗。这是"错误领受圣餐"的最极端写照。为防重蹈覆辙,教会必须在每次崇拜、圣餐与宣讲时求圣灵开启人心,使之真正经历神的恩典,而不是停留在"宗教仪式"层面。张大卫牧师认为,当代教会面临的危机之一,正是因对形式化或习惯化的宗教行为过分倚重,忽略了内在生命的更新与培养。他质问信徒和牧者:"你们每回领受这饼和杯时,是怎样的心态?"
约翰福音13章18-19节中,耶稣说:"如今事情还没有成就,我要先告诉你们,是叫你们到事情成就的时候,可以信我是基督。"意思就是,当犹大背叛这事成就后,门徒会回想主曾预告这点,从而更加确信祂确实是神所差来的弥赛亚。这背叛事件虽看似最坏,却也被纳入神救赎大计中,向门徒彰显神的主权。经历耶稣被卖、复活与升天后,门徒回顾这段经历,就更敢于为主舍命。因他们知道,神甚至能在最黑暗的时刻彰显祂的旨意。
然而,这对犹大个人无济于事。他最终还是拒绝悔改,错失最后机会。他的悲剧兼具神的主权与人的自由选择,也被教会历史上广泛讨论,但无论如何,人要对自己的罪负责。神能将人的罪纳入祂的救恩蓝图,却并不使人的背叛变得合理或无罪。
归根结底,约翰福音13章和诗篇41篇传递的信息是:主耶稣"爱我们到底",而人却随时能"拒绝到底"。耶稣为爱踏上十字架之路,而人却能在任何时刻离弃这爱。犹大是极端典型。牧养上则提醒教会两点:第一,要竭力挽回可能犯罪或背叛的人;第二,若对方最终拒绝,那就只能让他自己承担后果。牧者要用耐心和爱心对待群羊,教会彼此在灵里警醒、关怀。然而若终有人不肯回头,教会也只能接受那人的自由意志。
张大卫牧师由此作出总结:我们都需在"吃主的饼,却向主举脚"这一警示下省察自己:即使与主有亲密团契,也仍要谨慎,防止暗中埋下背叛的种子。同时,若我们看到有人正走在背叛或分裂的边缘,就要如耶稣爱犹大般,上前关怀。或许对方终究会拒绝,但至少我们已竭力效法主的榜样,而他是否回头,将由他自己决定。若他一意孤行,就难逃属灵的败亡与神的审判。这也提供了教会面对内部冲突或背叛时的实际思路。人性常有软弱彼此伤害,但耶稣始终坚持"爱到底",直到最后才让犹大离去。张大卫牧师强调,教会若秉持此态度,更能带来真正的医治和更新。教会历史上也见到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背叛与纷争,造成严重创痛。若能牢记诗篇41篇与耶稣最后的晚餐,就不会轻易采取极端手段"开除"或"定罪",而是让对方先有机会悔改、和好。成功与否可能无法保证,但至少教会完成了"如主般爱到底"的责任。
因此,张大卫牧师的信息可归纳如下:诗篇41篇与约翰福音13章彰显同一个事实:大卫与耶稣都经历了背叛,而这种背叛今天仍会发生。当灵魂陷入罪中却不悔改时,背叛不断重演。然而神依然预备救恩之门,耶稣也曾为犹大洗脚、与其同席,并提前告诉门徒一切都在神的安排中。我们在这过程中看见神的救赎主权,也看见人的自由选择。教会当在这两者的张力中实践爱与劝戒,并警醒自己不至于随波逐流。我们更要在每次敬拜和圣餐中问自己:"我还记得主为我舍身流血吗?"唯如此,才能避免"吃我饭的人用脚跟踢我"再度在教会内重复上演,相反,也能使教会渐渐成长为充满主爱与服事的群体。
综合所有教训后,张大卫牧师用"与人同行到最后"作结束语。耶稣明明知道背叛将至,仍然替犹大洗脚,给他最后的机会;同样,教会也应当尽力关怀软弱者,不停留在口头上,而要以实际行动帮助对方悔改。与此同时,也要承认个人最终的选择无法被强行改变,这是神给人的自由。若有人执意走向黑暗,教会也需反省自己是否真正传达过基督之爱。在这种态度下,才能践行新约教会理想的团契生命,并尽量避免"吃主的饼,却举脚背叛主"的悲剧不断重演。
愿我们都能记住诗篇41篇和约翰福音13章的警示,在爱里谨慎自守,互相扶持,让神的家成为真正彼此相爱的属灵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