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经文出自《哥林多后书》7章9-11节,其中使徒保罗提到了两种"忧愁":一种是"照着神旨意而来的忧愁",另一种是"属世界的忧愁"。经文告诉我们,照着神旨意而来的忧愁能带来使人得救的悔改,而世俗的忧愁却会导致死亡。保罗借此对哥林多教会的信徒们提出了尖锐的问题:"你们里面是否有真心向着神的忧愁?你们是否怀着神的心意,并且想要成就祂旨意的那种忧愁?"
若进一步观察经文,在第9节保罗说:"我如今喜乐,不是因你们忧愁,乃是因你们从忧愁中悔改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见保罗的心意并不是要用责备去"折磨"人、让人长期陷于不安的情绪里。相反,他的目的是借着这种忧愁引导他们在灵里回转,进入真诚的悔改。紧接着第10节继续说:"因为照着神旨意忧愁,就生出没有后悔的悔改,以致得救;但世俗的忧愁是叫人死。"在这里,保罗强调的"照着神旨意而来的忧愁"乃是指向神所喜悦的方向,使我们的心意得以转变,并且最终带领我们走向救恩。而"世俗的忧愁"却会摧毁人的心,让人走向死亡。
保罗之所以这样强调,是因为他对自己所传福音的诸教会--尤其是哥林多教会--怀着极为迫切的盼望,希望他们在完全的信心里不断成长。透过保罗的书信,我们能清楚看出他对教会的深爱。在《哥林多后书》11章28节,保罗坦白地说:"除了别的事,还有为众教会挂心的事,天天压在我身上。"也就是说,保罗不是单单以使徒的权威身份来领导教会,而是带着"牧者的心肠",为灵魂竭尽心力。他并不是用希腊哲学家或宗教领袖的身份来树立威望,而是每一天都怀着"怎样让教会更正直地站立在主面前?怎样使信徒们的灵命更健全?"这样的忧心度日。
在《加拉太书》4章20节,保罗也提到:"我巴不得现今在你们那里,改换口气,因为我为你们心里作难。"加拉太地区的教会同样面临了类似处境:保罗传讲了福音,但后来这些教会竟被虚假教训所动摇,离开了福音的真谛。保罗心中十分忧愁,因此写信劝勉他们再度回转,这也构成了《加拉太书》的核心脉络。
因此可以看到,保罗对教会既有炽热的爱,也有强烈的忧虑。他从不隐藏自己心中的这种"照着神旨意而来的忧愁"。阅读《哥林多后书》的信徒们可以或多或少感受到保罗这种深沉的心情。保罗在信中直接指出哥林多教会的错误,严厉地斥责他们,有时甚至用言辞激烈的话来震动他们的信仰状态。然而,这一切都只为了一个目的:叫他们能悔改,并借着悔改,走上通向救恩的正确道路。正因如此,他才说:"你们依着神的意思忧愁,就使你们在我们这里一点也不至于受亏损(林后7:9)。"也就是说,保罗不是为了攻击或摧毁教会成员,而是单单要帮助他们进入属灵的生命,走上正确的道路。保罗内心满载的,就是这样一种"叫人得生命"的忧愁。
我们也需要思考:保罗所说的"照着神旨意而来的忧愁",在现今的时代对我们意味着什么?若仔细阅读圣经就会发现,不只保罗,纵观旧约和新约所有神的仆人,他们心中都有一份"圣洁的忧愁"。从表面看来,这忧愁或许与世人所经历的忧愁相似,但它们的走向和根本动机却截然不同。世俗的忧愁常常与个人的生活、财务状况、人际关系等关联,归根到底是"若我蒙受损失怎么办"的自我中心不安。而"照着神旨意的忧愁"则是从这样的关注开始:"如今这地、我的生命中,神的旨意是否无法完全成就?神所计划的丰盛恩典,我们会不会错失了?神的心意是否在我们中间被忽视了?"也就是说,这种忧愁不是单单来自世俗的恐惧,而是面向神、关乎神的国度和荣耀,最终能带给人、带给群体复兴与悔改的力量。
在圣经中,最能清晰展现这种层次的典型人物之一就是尼希米。《尼希米记》的开篇,讲到被掳到巴比伦的犹大百姓中,有一位在王宫里作酒政的尼希米,听闻耶路撒冷的城墙和圣殿遭到严重破坏,他痛哭流涕,对神的城耶路撒冷竟至如此光景深感悲恸与绝望。这并不只是听到国家灭亡的消息后的一般性"民族自伤"。固然国破家亡让人痛心,但其更深层的原因在于:"神的圣名未能得荣耀,神所拣选的子民却沦为被掳和荒废的处境。"他将这份苦痛带到神面前,哭泣、禁食、切切祈求。随后,神奇妙地动工:动摇了那时帝国君王亚达薛西的心,使毫无权势、看似卑微的尼希米能够回归耶路撒冷,承担起重建城墙的重大使命。
圣经描述说,尼希米在王面前捧酒时,脸上显露出难以掩饰的忧愁。在古代君王制中,服侍王的臣子若面带愁容,可能被视为大不敬,严重的还会危及性命。然而,圣经却写道:"王看见了这忧愁,"并且对尼希米表示关心并询问缘由。合乎常理而言,强大的帝国君王完全没有必要在意一名被掳之人、一个仆役的情绪。但神却使这事成就:正是尼希米那"出于对神国的顾念与圣洁忧愁",成为神工作的大能通道,甚至震撼了整个帝国。可以说,"一份圣洁的忧愁,竟被神使用来撼动大国君王的心。"我们今天的生活同样如此:若我们只停留在世俗层面的忧愁当中,就得不着任何属灵好处,反倒会陷入绝望。但当我们怀着"照着神旨意的忧愁"而活时,往往会在看似意想不到的时刻看见神大能的作为。我们所担忧的那些问题,若交在主手中,反而能成为振兴群体、转变时代的美好契机。
与尼希米同时期的以斯拉,也同样展现出这"照着神旨意而来的忧愁"。以斯拉是学者兼祭司,他与被掳归回的百姓一同回到耶路撒冷,致力于重建圣殿并重整百姓的信仰。以斯拉"熟悉律法",神呼召他教导百姓,唤醒他们。以斯拉和尼希米成了当时以色列历史的两大支柱。他们之所以能名留青史,并非出于个人的成就或名誉,而是因为他们优先关注神的圣工,对神的国度和百姓充满圣洁的忧愁与热情。因此,圣经将他们的事迹一一记录下来,传于后世。本来,他们可能只是"无名的被掳之人"或"一位学识渊博的利未祭司",却因心中那份"百姓为何沦落至此?我们怎样才能重新得着神的旨意?"的义愤与忧愁,被神引入各自蒙召的位置。
在新约的《使徒行传》中,我们同样能看见"照着神旨意的忧愁"。例如,保罗被神呼召的过程,就是一连串令人惊奇的场景。保罗原先是极力逼迫基督徒的人,前往大马士革的路上,他遇见复活的主耶稣,眼睛变得看不见。当时教会里的人都对保罗的逼迫行径心有余悸,但神却同时预备了另一位门徒亚拿尼亚,呼召他去为保罗按手,使其复明,并将他接纳到教会群体。从人的角度来看,人们完全有理由担忧、畏惧,甚至拒绝保罗。但亚拿尼亚的"忧愁"并非单纯来自不信或恐惧,而是带着对神命令的顺服,并思考"既然神要使用这个人,我在其中该担任怎样的角色?"正因这份"照着神旨意的忧愁",保罗才得以成为初代教会最伟大的传福音者,并作为外邦人的使徒被神大大使用。
同样的,哥尼流与彼得的相遇,也展现了这种神圣的忧愁。哥尼流是敬畏神、常行善事的外邦人;彼得作为犹太人,却对与外邦人同席吃饭仍有所顾虑,还受着旧约传统或民族主义的束缚。然而,神一方面呼召哥尼流,另一方面透过异象预备彼得,告诉他"以前以为不洁净的,现在可以吃",从而击碎彼得的偏见与顽固。两人相遇后,彼得深刻体会"神不偏待人";而哥尼流一家也领受圣灵,打开了外邦宣教的新契机。若只从人的角度看,这是充满矛盾和顾虑的事情。彼得可以说:"我为什么要去那外邦人家中?为什么要吃不洁之物?"但他最终顺服,带着"神要成就何事?我在其中如何配合神的心意?"的忧愁与渴慕去行动,于是神行了大事。
同样地,今天我们在教会或社会中也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忧愁:财务、家庭、孩子、健康等等,无法回避。然而,保罗在《哥林多后书》7章中提醒我们,关键问题在于"我们的忧愁朝向何方?最终目的是什么?"是为了维持自身的安全和舒适,或者只是为了纾解焦虑?还是为了思考"神是否正在工作?我是否也愿意与神同工,但我还有许多不足或障碍?"如果我们的忧愁只是为了满足个人需求,就会被世界的忧愁吞噬;若是"照着神旨意的忧愁",则必会催生出悔改与转向,让我们更加亲近神,并在这过程中经历属灵生命的成长。
保罗写道:"照着神旨意忧愁,就生出没有后悔的悔改,以致得救"(林后7:10)。这意味着这种忧愁不仅不会带来哀叹或抑郁,反而会引导我们彻底地回转--悔改(μετάνοια)指的是心思、意念和生命方向的彻底转变。因此,那些怀有"照着神旨意的忧愁"的人,会经常反省:"这样做真是合乎神的心意吗?我有没有违背神的旨意而行?"这样的自我省察,会带领我们进入更深的悔改,并一步步走近神。在这条道路的尽头,保罗宣告我们能得到"无悔的救恩"。这正是基督信仰里最宝贵的应许。世俗给不出这种解决之道,若只停留在世俗层面的忧愁,最终只会遗留虚空和绝望。然而,在神里面的"圣洁忧愁",却能将我们带入神的面前,让我们获得真正的生命。
这个信息今天依然适用。"我究竟在忧愁些什么?"若我们坦然回答这个问题,却发现自己所有的忧虑几乎都停留在"世俗层面"--事业、金钱、人际关系等,却从未因"神的心意、教会和邻舍、福音的广传与宣教"而忧虑,这就值得我们深思。保罗、尼希米、以斯拉,乃至初代教会的门徒们,都相信我们因耶稣基督得着重生,就应当逐渐学会拥有神的心肠,将神的忧愁当作自己的忧愁。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忽略现实生活中的需求与难处。相反,在将一切现实的困难交托给神的同时,我们更要把"先求神的国和神的义"放在首位,如主耶稣所教导的,"这样一切所需用的都要加给你们"。
回顾现今教会的光景,不幸的是,我们常常看到教会内部也陷于世俗的忧愁之中。例如,有些信徒只顾财政问题或对世俗成功的渴望,却把这些欲望与信仰混为一谈,甚至祈祷也仅仅成为"求神满足我的需要"。但是,真正的祷告应当是与神的心意同在,进入"神的忧愁"。"主啊,你在这个时代要成就什么?对于教会、邻舍、这民族和万国,你有什么计划?我又该如何摆上自己、放下什么、当走哪条路?"当我们这样的祈祷成为焦点,就会发现神总在合适的时机供应我们的需要。这才是真信仰,承认神的主权也体现在这里。
带着这样的视角来看张大卫牧师过去一直所传讲的信息,便会发现他不断强调:"让我们把神的忧愁当作我们自己的忧愁。"他在世界许多地方承担福音宣扬和门徒造就的事工时,从不只着眼于"建立多少间教会"这样的表面目标。他更持续地问:"神要在这地成就什么?我们如何背负神的心意,照料祂儿女与教会?"并且牢牢记住教会存在的意义、信徒灵命的健康、普世宣教和传福音的更高目标。期间或许会经历误解、艰辛,甚至被世人质疑,但终究最重要的是:"神喜欢什么?神指示的方向在哪里?"这正是"照着神旨意的忧愁"的最好诠释。有心背负神忧愁的人,纵使面临困苦,也会见证这条路最终结出福音的果子。因此,我们看见张大卫牧师的事工,在多个国家和群体中,通过宣讲、门徒培训、媒体与教育等方式逐渐结出果实。虽然没有哪一个人或事工是完美的,但正如保罗和尼希米所走的道路一样,这正是一条"与神同心同行,担负神的忧愁"之路的一个实例。
因此,保罗在《哥林多后书》中的宣告依旧震撼人心:"依着神的意思忧愁,就生出没有后悔的悔改,以致得救;但世俗的忧愁是叫人死。"回望教会历史我们会发现:那些真正改变时代、留下宝贵印记的人,无不怀抱这种圣洁的忧愁。尼希米如此,以斯拉如此,保罗和初代教会的信徒也如此。后代教会中,宗教改革者马丁·路德、加尔文,以及约翰·卫斯理、威廉·克里、哈德逊·泰勒,乃至众多韩国教会宣教士和牧者,都因着内心对"时代如何传扬福音?教会如何更纯洁地献上?失丧的灵魂如何得拯救?"的深切忧愁,而在祷告和献身中引发了教会和社会的变革。这样充满神圣忧愁的心怀,绝不是简单的情感焦虑,而是通过祷告与服事,成为改变历史、文化的火种。
我们今天同样需要加入他们的行列。若我们不承接这种"神的忧愁",教会就会失去本质,沦为与世界无异的群体。教会中若出现分裂、世俗化、道德沦丧等现象,往往是因为"为神的旨意祈求和忧愁的心"消失了。那种初代教会"同心合意祷告,彼此照顾"的生命力若被"这是否对我有利、符合我的想法吗?"的标准所代替,神国的公义就被抛诸脑后,教会也被世俗的忧愁捆绑,最终"导致死亡"。
然而,如果我们不断地问自己:"神今天怎么看待我们的时代?耶稣基督的福音尚未完全传到的灵魂该怎样挽回?在我的职场、校园、家庭中,我该如何彰显神的圣洁与主的爱?"并带着这份圣洁的忧愁进入祷告,那么我们将看见完全不同的历史展开。神的恩典倾注下来,我们在意想不到的地方看见突破,教会在世人面前被高举。但这里的"高举",并非人眼中的浮华或丑闻,而是让人惊讶地说:"他们和世人不同,他们彼此服事、彼此相爱,对邻舍的痛苦极为敏锐!"正如初代教会在罗马社会里赢得"看哪,他们是何等相爱"的惊叹,当基督徒将圣洁的忧愁化为切实的行动和生命改变,世人便会借此看见教会中活着的神。
这是不需要依赖什么宏大的事工或盛大的活动才能完成的。乃在我们与周遭人的关系、教会生活的每一天都能实践。举例来说,当我们看见某位弟兄姊妹陷入困难时,不再抱着"他为什么会变成这样?"的批评或冷漠心态,而是带着"主啊,该如何帮助他?我能为他的灵魂做什么?"的忧愁来祷告,就能在其中看见神奇妙的带领。同理,教会若在决定如何服事社区、如何支持宣教工场时,若只说:"经济紧张,别冒险了",就只能止步不前。但若带着"神若愿意必会开路,让我们先投身、先祷告、先想尽办法"这种忧愁与热情来行动,往往会看见奇迹与神的供应。尼希米重修城墙的工程,也曾遭遇强敌环伺、内部混乱、甚至有人反对,但因着他坚持寻求神并相信神的帮助,奇迹般地在52天就完成了城墙。而这不仅是工程的成功,更带动了百姓的信仰复苏与大规模的灵性觉醒。
同样的复兴今天也可以重现。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怀有这种"神圣的忧愁",并且准备好在得到感动时付诸祷告与行动?保罗、尼希米、以斯拉、亚拿尼亚和彼得之所以拥有这种经历,是因为他们都意识到:"神在某些人事物上有特别的心意,我也想参与其中,但也的确心怀惧怕与未知。"他们在害怕与未知中仍将这份"圣洁的忧愁"带到神面前,并通过祈祷、相信,胜过别人的非议与现实的阻碍,继续前行。最终,《圣经》将他们的故事作为"榜样"记录下来,传给后世。今天我们读到这些见证,才得以产生盼望:"原来我也能这样生活;当我带着这种忧愁前行时,神也会让我看见祂作为的场景。"
这种真理同样贯穿于张大卫牧师的整体事工。他在各地推动门徒训练、查经、媒体事工等不同形式的福音工作时,始终反复思考并询问:"神所喜悦的是什么?在当代,神要带领'失丧的灵魂'走哪条路?教会要如何更好地成为世上的光和盐?"他也不断教导与实践:"我们每个人都要为此预备自己。"当然,没有人或事工是十全十美的,过程中或许有失误,也可能遭遇环境困境或外界误解。但最核心的问题在于:"这份忧愁到底从何而来?"若它不是出于自私的野心或自我夸耀,而是源于"神想在这世代彰显什么,我当如何配合?"那便是真正的"照着神旨意的忧愁"。这样带着圣洁动机的忧愁,绝不会徒然而终;它终将结出果子。我们今天在全球各处看到许多人听闻福音、教会得复兴、信徒发现自己使命的见证背后,都有某些属神的儿女在暗中承担了"圣洁忧愁"。
总之,我们切不可忘记这一点:在基督里得着新生命的我们,乃被呼召以与世界迥异的方式生活。正如保罗在《哥林多后书》7章所划分的,若只陷于世俗的忧愁,最终只会趋向死亡。然而,"照着神旨意的忧愁"却能带领我们进入悔改,经历那"毫无后悔的救恩",也使我们灵命得到更深的成熟。这样的成熟不仅改变个人,更能影响教会、社会乃至世界。正如尼希米因着那份对神城的痛苦与忧愁得以被大大使用,当我们不再逃避神在我们心中所放下的"义愤与忧伤",反而将之化为祷告与具体行动时,就会看见神的真实作为。
现今的世人对教会常抱有各种看法:有的冷嘲热讽,有的完全忽略,有的甚至充满敌意。也有人说:"教会都是一个样,只顾自己的一套。"若教会真要在世上发挥光和盐的功能,光靠一些外在活动或节目是不够的。我们更要不断地回到那份根本的忧愁:"神的名在这世上受到羞辱,我当如何?神的旨意未能充分成就,我当如何?还有那么多失丧灵魂从未听过耶稣的福音,我当如何?"把这些挂心带到祷告中,并进一步思考:"主啊,为了这些需要,我该放下什么、去到哪里、与谁同工?"当我们获得神清晰的引导并顺服去行,就会看见神奇妙的计划一步步成为现实。
历史一再证明,正是这些怀着"圣洁忧愁"的人们书写了荣耀的见证。正如尼希米所作的,神今天也一样愿意使用那些外表看似普通的人。也许他们没有显赫的背景或经历,却有一颗"主啊,我渴望在我所在之处成就你的心意,让这个城市、这个国家、这个世代因你而得更新。我该怎样回应?"的心。神就会用我们意想不到的方式,为他们开路。就像古时帝国的君王会注意到一个卑微酒政的忧愁一样,神在现在也能开启各种局面,说:"去吧,我与你同在。"这正是我们从圣经、教会历史以及现代见证中所反复学到的真理。
因此,亲爱的弟兄姊妹,世人无法给予真正的喜乐和平安,那只有在"照着神旨意的忧愁"里才能得到。看似矛盾,但这种忧愁不会把我们推向绝望或无力感,反倒推动我们谦卑在十字架面前,并让我们跟随神的话语而行。在这条路上,我们要常常祷告:"主啊,求你保守我的心,叫我能与你的忧愁同在,用你的眼光看待世界。"这正是保罗对哥林多信徒以及历世历代教会的劝勉。
最后,让我们时常自问:"我如今所担忧的是什么?"当然,我们并非要对现实生活中所有难题视而不见。但在这一切困难背后的最深处,若我们能够发出"神究竟在这里要成就什么?这环境中神的国度要如何扩展,神的荣耀要如何彰显?"的忧愁,这便是那能催生生命的忧愁,引领我们进入悔改与得救的道路。保罗希望哥林多教会能够重新得着这种忧愁。今天我们身为教会的一员,也当像保罗所说、以及张大卫牧师和无数前辈信徒们所强调的那样,不可失去对"神旨意的焦虑"。或许有人会用世俗的眼光嘲讽:"就算这样做,也无法改变什么。"但圣经明明宣告:"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太5:6)。当尼希米为耶路撒冷忧心忡忡时,神就感动帝国君王、并在52天内让城墙重建完成。同样地,当我们为神的事业哀伤、呼求,为神的国度操心时,神必为我们开路。
盼望所有信徒都能重新思想并铭记"照着神旨意的忧愁",不只停留在理论或教义层面,而是切实地将之活用在生活中的每一个时刻--无论在家中、教会中、职场或校园里。当我们再度因现实而被世俗的忧愁吞噬时,也能猛然惊醒:"啊,我是不是失去神所赐的那份忧愁了?"并回到主面前。在那里,真正的祷告将得以恢复,圣灵的能力也会降临,不再是走向死亡,而是走向生命。这样的果子,神必亲自负责,并成就比我们所想更大更奇妙的事。让我们带着这样的信心,一如尼希米,一如保罗,成为能够改变时代的"圣洁忧愁"之人。神如今仍然在世界各地使用那些回应祂心意的人去成就祂的计划。愿我们也能勇敢、谦卑而热切地踏上这条道路。如此,我们就能像圣经里无数属灵伟人一样,把圣洁的产业传递给后代。愿"照着神旨意的忧愁"每日更新我们,并最终结出通往救恩、无怨无悔的丰盛果实。愿主耶稣基督的名得着颂赞。阿们。